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与教学能力,推动学院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7月6日至11日,我院 14 名思政课教师踏上了远赴贵州的征程,沿着红军长征的光辉足迹,开展了为期七天的深度实践研修活动。本次研修依托贵州丰富的红色资源,采用现场教学、专题研讨与沉浸式体验等多种方式,旨在让教师们在历史现场感悟信仰力量,为筑牢立德树人根基提供支撑,这也是我院落实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六要” 的重要举措。
开班启幕,凝聚奋进力量
研修活动首日,由贵州师范大学组织的开班仪式隆重举行。来自 5 所高校的 100 余名思政课教师齐聚一堂,共赴这场思政教育的盛宴。
思政部主任任俊峰发表了题为《大思政课引领育人新格局 双课融合助力全面育新人》的报告。随后,贵州师范大学李俊教授作了关于红军长征和长征精神的报告。李俊教授以宏观历史视角,深入浅出地解析了中央红军长征的起因、历程、重要会议和战役。大量珍贵史实与严谨学术分析相结合,生动展现了革命先辈在血与火考验中坚守信念、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要做到“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要引导学生增强 “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通过首日的学习,教师们对长征历史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思想上产生强烈共鸣,深刻感受到长征精神中蕴含的深厚家国情怀,为后续研学活动筑牢了理论根基,也凝聚了奋进共识,明确了研修活动对于思政教育工作者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意义,为研修之路注入了精神动力。

追寻足迹,感悟信仰力量
黔灵山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砖黛瓦间承载着岁月的厚重。教师们站在张学良、杨虎城将军曾被囚禁的院落前,触摸着斑驳的墙皮,仿佛能感受到八十余年前山河飘摇的动荡。这座建筑见证了 “西安事变” 的惊心动魄,两位将军以 “我自横刀向天笑” 的决绝发动兵谏,青砖上的刻痕成为民族觉醒的印记。此时,教师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先辈们的身影重叠,深切体会到 “苟利国家生死以” 的赤诚情怀,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家国情怀在历史事件中的生动体现。
转过山脊,解放贵州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矗立,如同一把刺破苍穹的利剑。教师们列队肃立,山风拂过衣袂,似当年的战旗猎猎作响。纪念碑基座上的浮雕栩栩如生,冲锋的姿态、呐喊的面容,将 “为有牺牲多壮志” 的豪情注入教师们的血脉。默哀钟声回荡山谷,教师们深刻认识到,这些英烈用生命照亮了黔中大地从苦难到新生的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正是无数先烈的牺牲奉献,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值得永远铭记和敬仰。
铁窗映志,丹心育德杏坛
息烽集中营里,青砖灰瓦间的每一道墙痕,都是时光凝固的呐喊。这里,曾照亮过罗世文狱中写下的血字,映见过车耀先整理囚衣时的挺直脊梁,也见证了 “小萝卜头” 在铁栏上刻下的星星。
在黑暗的牢笼中,革命者们从未放弃信仰。罗世文在酷刑中默写《国际歌》,车耀先创办狱中 “秘密课堂”,“小萝卜头” 传递着充满坚定信念的纸条,他们把牢笼变成锻造信仰的熔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要 “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要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教师们凝视着这些凝固着不屈的痕迹,深刻认识到,思政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明白 “为何而活”,要在 “怎样坚守” 的抉择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些用生命淬炼的信仰结晶,是思政课教学的宝贵资源,将激励教师们把真理的火种播撒进学生心灵,让信仰基因代代传承,践行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



遵义圣地,铸牢初心使命
踏入遵义会议会址,青瓦灰墙的小楼仿佛让时光回溯到 1935 年那个决定党和红军命运的关键时刻。教师们缓步穿行于旧址,泛黄的电文手稿、斑驳的会议桌椅和详实的历史影像,在讲解员的讲述中,勾勒出会议的全貌。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启了我们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 教师们驻足于会议复原场景前,深切体会到 “生死攸关转折点” 的厚重意义。正是这场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行航向。这让教师们深刻认识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领导核心对于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办好思政课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思政课教师要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坚定 “四个意识”,做到 “两个维护”。
走出会址,红军山的苍松翠柏间,烈士纪念碑高耸入云,邓萍烈士雕像目光坚毅,诉说着先烈们为理想信念舍生取义的壮举。山腰处的红军卫生员铜像,诠释着 “军民鱼水情深”。教师们由此更加明晰,人民军队与人民心连心是胜利之本,这也启示思政课教师要在教学中弘扬人民至上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铸牢初心使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娄山关前,诵读经典抒怀
娄山关隘口,地势峥嵘,峰峦起伏。猎猎山风呼啸而过,仿佛带着历史的回声。教师们迎着劲风,伫立在娄山关前,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先辈的敬仰,高声诵读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诗句在险峻山势间激荡回响,仿佛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此时,教师们真切感受到红军战士面对艰难险阻时的无畏豪迈气概。他们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坚毅的面容,体会到了先辈们以钢铁意志迈向胜利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长征精神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娄山关之战是长征中的重要战役,红军战士们在此展现出的坚韧不拔意志,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们通过诵读经典,深刻领悟到这种精神的力量,也更加坚定了将其融入思政课堂,激励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永不言败,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奋斗精神的决心。

重走小道,追寻先辈智慧
在苟坝会议会址,有一条全长 1.5 公里的 “毛泽东小道”。教师们怀着崇敬心情踏上小道,沿着小道前行,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毛泽东同志深夜提灯疾行的情景。
1935 年 3 月 10 日晚,面对进攻打鼓新场的决策分歧,毛泽东同志不顾寒风刺骨,手提马灯,沿着这条小道前往周恩来同志住处。他深知决策关乎红军生死存亡,必须力挽狂澜。教师们在行走中,仿佛看到那盏摇曳却坚定的灯火,它不仅是照明工具,更象征着革命先辈在困境中寻找光明的智慧与勇气。毛泽东同志凭借敏锐洞察力和坚定信念,说服了周恩来同志,避免了红军的重大损失。
重走 “毛泽东小道”,教师们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坚守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相一致。小道见证了党的正确抉择,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教师们表示,将把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教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坚持真理,勇于追求事实,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赤水河畔,体悟战略智慧
赤水河畔,茅台渡口,巍峨的纪念碑与纪念塔诉说着红军四渡赤水的历史。教师们伫立于此,内心被深深震撼,仿佛能听到当年的战斗号角声。
一旁的四渡赤水大型浮雕,生动再现了红军 “出奇制胜” 的军事艺术。浮雕上,红军战士身姿矫健、神情坚毅,细节栩栩如生。四渡赤水战役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毛泽东等领导人指挥中央红军,面对国民党 40 万重兵围追堵截,四次灵活渡河,避敌之长、击敌之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智慧和勇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要拓宽知识视野,了解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历程,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教师们通过观摩浮雕、深入思考,深刻体悟到毛泽东同志的战略思想,感受到红军将士的英勇善战和顽强拼搏精神。他们认识到,四渡赤水战役所蕴含的智慧和精神是教育工作的宝贵财富,要将其融入思政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与智慧,让学生明白在复杂环境中要善于运用智慧,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孔学堂内,研学思政新篇
飞檐翘角的贵阳孔学堂,浸润着墨香,这里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标。教师们在此围坐研学,将《论语》中的育人智慧与当代思政教育命题相结合,碰撞出思想火花。
在专题研讨中,教师们以典籍为钥,解码 “仁义礼智信”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共鸣,探索将榫卯结构的造物哲学转化为思政课堂叙事逻辑,让传统文化成为可触可感的教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其融入教育教学之中。孔学堂的研学活动,正是践行这一要求的体现。教师们认识到,思政教育要善于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为学生筑牢思想根基,在多元文化激荡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自信。


青岩古镇,传承家国情怀之光
青岩古镇,周恩来亲属故居、红军长征指挥部等革命遗迹静静坐落。这些遗迹是历史的碎片,印证着烽火岁月里的家国情怀,见证了革命先辈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
在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相互辉映。教师们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家国情怀,让爱国主义成为青年的坚定信念和精神力量。古镇中的革命遗迹是生动教材,教师们将以此为依托,在思政课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传承家国情怀,让学生明白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本次研修活动是对思政课教师铸魂育人的深刻精神淬炼。教师们沿着革命先辈足迹,汲取了丰厚精神滋养,这也是我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师要 “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 要求的具体实践。大家表示,此次贵州之行收获颇丰,将把长征精神等红色基因深度融入教学工作。
在今后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们将遵循习近平总书记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的指示,以更鲜活的历史叙事、更深刻的理论阐释,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他们将牢记思政课教师作为红色基因传承者与传播者的使命,努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在思政教育舞台上书写更辉煌的篇章,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思政教育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