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中药文化 >> 正文
中药煮散简介
时间:2011-03-25    来源:中药系    作者:

将中药饮片制成粗颗粒再与水共煮去渣取汁而制成的液体药剂就是煮散,是汤剂的一种,这种剂型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即有记载,如抵当汤就是将该方四味药(水蛭、虻虫、桃仁、大黄)“为末, 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当时虽未将之直呼为“煮散”,但其实质即是后世所谓之煮散,而“煮散”一词则始见于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如“续命煮散”、“茯神煮散”。据宋•沈括《梦溪笔谈》载:“古方用汤最多,用丸殊少。近世用汤者疏少,应汤皆用煮散。” 也就是一般来说,是可作汤剂的处方,皆可改作煮散。陈师文等所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38首,采用煮散这一剂型的就有237首.占3O%。同时期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济生方》 及《小儿药证直诀》等亦载有大量煮散,足见这一剂型在宋代已大量用于临床,而且可以说是极盛时期。但遗憾的是,自金元之后由于种种原因用量逐渐减少,至清末则更趋衰落。然而,现代名医蒲辅周在其医疗实践中却惯常应用这一古老的剂型。据《蒲辅周医案》记载.蒲氏或以五积散、膝黄附子细辛汤等原方,或于临证组方,令患者“将药共为粗末,混匀⋯ ⋯ 纱布包煎”,用治多种急、慢性疾病和危重疑难病症,均取得满意效果。

中药煮散与汤剂的区别在于药材题粒大小的差别。药效发挥主要是与有效物质的煎出量有关,中药材绝大部分是具有细胞组织的动、植物,少数为矿物药,药物成分的浸出,是指水等溶媒进入细胞组织,有效成分被溶解,经扩散、渗透进入溶剂的过程。药材粉碎成颗粒,粒径变小,扩散面积增大,浸出率增大。因此颗粒煮散用药量虽少,但提高了药物的利用度,有可能取得与全剂量饮片汤剂相同的疗效。

近年来国内研究工作者对煮散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如有人单用甘草,称取处方1/2量粉碎为2mm粗末,与全量饮片在相同条件下煎煮,然后按《中国药典》方法分别测定甘草酸含量,发现煮散比饮片的煎煮效率高。又有人对四物扬、泻心汤和四逆汤方,以饮片全量与l/3饮片量的煮散作煎煮比较,发现煮散剂较汤剂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其中四物汤总糖量提高1.11倍,泻心汤总蒽醌量提高1.47倍,四逆汤总生物碱提高1.27倍。有人用银翘散该方粗末煎服治疗风热感冒1150例,用量不到饮片的1/4,但却取得该方汤剂的相同疗效 。中国中医研究院发现用1/3饮片量的煮散,治疗胃炎、痢疾和肺炎,疗效与全量汤剂相当,以上实验及临床研究证明,煮散这一剂型,既保留了汤方特色,而较之汤剂,在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率、节省药材、降低成本等方面又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故值得开发利用。

版权所有:山西药科职业学院 

地址:太原市民航南路16号 邮编:030031 电话:0351-7820613  

晋公网安备 14010502050618号    晋ICP备05007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