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中药文化 >> 正文
行医缘何称“悬壶”
时间:2011-05-03    来源:中药系    作者:

孙中山先生早年习医,在《革命原始》中自述“卒业之后,悬壶于澳门、羊城两地。”所述“悬壶”一词,本是中医对医生行医的雅称。说起这个雅称,还有一段神话传说。

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一日,他在酒楼喝酒解闷,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天色已晚,街上行人渐渐稀少,老翁就悄悄钻入了葫芦之中。费长房看得真切,认定这位老翁一定是神仙。于是,他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来拜见老翁。

老翁知他来意,便领他一同钻入葫芦。他进到葫芦中睁眼一看,只见朱栏画栋,富丽堂皇,奇花异草,宛若仙山琼阁,别有洞天。在葫芦中,费长房随老翁十余日,学得方术,临行前老翁送他一根竹杖,他骑上飞出葫芦。返回故里时,他才知道家里人都以为他早死了,原来他在葫芦中的十余日在世间却已过了十余年。从此,费长房便四处行医,为百姓治病疗疾。从那时起,郎中腰间挂的和诊所前悬的葫芦,便成了行医的标志。如今,虽然中医大夫的诊室里已很少见到“悬壶”,但“悬壶”这一说法却保留了下来。

版权所有:山西药科职业学院 

地址:太原市民航南路16号 邮编:030031 电话:0351-7820613  

晋公网安备 14010502050618号    晋ICP备05007286号